11月29日一大早,寿宁县托溪卫生院的医生蔡文彬背上“医疗保障出诊包”,骑着摩托车开始了新一天的下乡巡诊。
当天,蔡文彬巡诊的第一站是际头村下牛楼自然村。骑行20多分钟,又走了2公里的山路,他抵达患者叶兴寿老人家中。问诊、开药……一番忙碌后,在老人的道谢声中,蔡文彬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村。
对这样背着出诊包,奔波在大山中的医生,当地群众有一个亲切的称呼——“背包医生”。如今在寿宁县,有众多“背包医生”奔走在各村之间,把健康“背”到田间炕头,“背”到农村群众身边。
在峰峦叠嶂的山城寿宁,村庄分散,自然村多。特别是部分偏远的山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医疗服务压力不小。“这些年,山区医疗保障逐步完善,但受地理、交通条件限制,边远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依然存在。”寿宁县卫健局局长吴增贵说。
以首创“背包”医疗服务的托溪乡为例,该乡医疗卫生机构需承担1.1万余名基层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重点人群达1600多名。而承担着农村基本医疗重任的村医也因队伍老龄化面临着人员紧缺的窘境。“我刚到托溪卫生院任职时遇到一位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每月要往卫生院跑两三趟。儿女不在身边,加之腿脚不便,他每次到卫生院看病,都需要村里人陪同,很不方便。”托溪卫生院院长张盛贵回忆。
“村里的老人看个病太难了。”老人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盛贵,也让他萌发了开展“背包式”医疗服务的想法。
2023年10月,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县卫健局的支持下,托溪卫生院由“坐诊等人”向“进村巡诊”和“送医上门”转变,医生背起出诊包,穿行于大山之中,为群众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背上四四方方的出诊包,无疑是“背包医生”最显著的“标签”。包不大,但配备的诊疗器械和药品不少,有10余种常规医疗和辅助检查设备,20余种常见病治疗药物。一名医生加一个“背包”,便能完成大部分常见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用药。
“包背在身上,分量不重,但责任很重。”张盛贵介绍,“背包”医疗服务,考验的不仅是服务下沉的深度和广度,更考验了送诊上门的精准和及时。乡镇卫生院仅有几十名医护工作者,如果采取“撒胡椒面”巡诊,必然疲于奔波而效果平平。
为此,在乡党委、政府牵头下,托溪卫生院成立医网融合服务队,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将全乡分为三大片区,通过“医网结合”开展健康管理分片包干。
“服务队由包村领导干部、网格员、挂片‘背包医生’组成,以入户走访等方式,建立慢病人群、困难人群、体检异常人群、普通人群‘四张清单’,实行健康分类动态管理。当重点关注人群出现诊疗需求时,网格员、村干部第一时间通知挂片‘背包医生’,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线上问诊或‘背包’入户巡诊。”张盛贵介绍。
“我们村的陈大爷降压药就剩3天药量了。”“村里有位老人感冒好几天了,能否安排医生来看看?”……每天,基层患者信息在“云端”传递,网格员和村干部成了卫生院的“眼”和“耳”,将信息收集触角延伸至每村每户。
及时、精准的“背包医疗”服务让农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医靠”。际头村75岁的蔡章娇是卫生院的老病号。早年,遇到重病,她只能由家人背着、抬着到卫生院就诊。今年,她突发心悸,出现意识障碍,网格员一个电话,“背包医生”就迅速赶到她家中。补充糖分、吸氧……一系列急救措施后,蔡章娇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为她后续治疗赢得了先机。
网格吹哨、医生报到。截至目前,托溪乡“背包医生”服务队累计服务群众2600余人。其中,为65岁以上老年人及其他失能失智、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开展“一站式”健康体检820人次,新发现慢病患者86人,办理特殊病种79人。
“近期,我们还开通了移动式诊疗系统,医生在群众家中就能进行诊疗开药、医保结算。真正让‘背包医生’成为‘移动的卫生院’。”张盛贵说。
如今,“背包”医疗服务这一便民惠民举措已在寿宁全县推广,让群众有温暖“医靠”的同时,也带动基层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卫生院业务量的增长。以托溪卫生院为例,该院今年上半年诊疗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我们将继续秉承‘让居民享受更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宗旨,以服务农村基层群众为工作重点,推动‘背包医疗’服务内容更加精准高效,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吴增贵表示。(茹捷 吴枋宸)